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党建宣传 > 理论学习 > 正文

立足新时期 谋求新发展 全面开创工作新局面

来源:http://www.lcsxz.com 发布日期:2013-02-28 【字体:

      聊城市中心血站 站长 赵 宁


自1998年《献血法》实施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,在广大的无偿献血者的支持下,在血站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血站软件和硬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越来越多的富有爱心、热心公益的社会民众融入到了我市无偿献血者的队伍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,展示了我市无偿献血工作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,也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。但是,在新时期全市卫生事业大发展、大繁荣的背景下,如何在现有的成绩面前,谋求更新更大的发展,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。我们要珍惜过往的荣誉,更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新的更好的业绩,为此,新任站领导班子立足当前工作,放眼未来血站工作发展趋势,制定了以下工作目标:
 
一、统一思想,凝心聚力,提高做好血站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血站担负着全市的血液采集和临床供血任务,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,给血液采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为此,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:一是强化献血招募,扩大献血宣传,继续巩固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,建立并完善献血志愿者队伍;二是构建血站与用血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,不断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服务水平,促进临床用血机构科学合理的用血,避免血液浪费;三是要不断完善质量体系建设,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管理意识,要求职工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艰巨性、复杂性和反复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,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,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,依法履行各项职责。
二、认清形势,突出重点,明确发展方向。
无偿献血是一种“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”的互助共济行为,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。做好这项工作,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有利于营造团结、和谐、友爱的人际关系,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。近几年来,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是随着国家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一些医改优惠政策的出台,我市的临床用血压力逐年递增,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如何解决采与供之间的矛盾,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,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。要做好这项工作,首先要加大献血宣传力度,制定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宣传计划,采取多种形式,系统化科学化地进行宣传招募,进一步营造推进无偿献血工作的良好氛围。无偿献血是一项长期的、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,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合作。要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和教育工作,依靠典型引路,加强与市内主流媒体的合作,宣传造势,普及无偿献血科学知识,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。二是,献血招募工作向“五进”延伸,即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农村,不仅要做好个体献血的招募工作,还要发展团体献血,我们要解放思想,开动脑子,借助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扩大宣传范围、争取宣传效果,确保血源的充足和稳定。三是要牢固树立“血液安全重于一切”的意识,始终要绷紧血液安全问题这根弦,把加强自身建设、确保血液安全作为血站工作的重要内容,各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,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范,全面落实血液的采集、检测、储存、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,确保血液安全。四是在继承好传统的前提下,鼓足干劲,大胆创新,围绕各部门的工作重点,做好站内干部队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。我们要在全站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人人争当技术能手、学术权威的良好氛围,培养一批懂技术、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五是,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,更新服务理念,创新服务模式,切实做到以献血者、用血单位为中心,为他们提供优质、便捷的服务。
三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,扎实工作,以制度促管理,使各项工作走上快车道。
无偿献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。各相关业务科室要按照《献血法》、《山东省实施〈献血法〉办法》和“一法两规”的要求,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类规章制度,以制度促管理,做到管理制度化、操作标准化、工作程序化,进一步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大力提倡和发扬“爱岗敬业、诚信友爱、甘于奉献”的血站精神,塑造血站“团结务实、开拓创新、风清气正、充满活力”的和谐文化氛围,努力探索出“学习型、创新型、效能型”的血站工作新模式,真正让献血者满意,让百姓放心,促进并推动血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
无偿献血工作任重而道远,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全市开展的“争先进位年”活动为契机,以同行业先进为目标,找出差距、提高认识、锐意创新,立足新时期,高标准,严要求,全面开创血站工作的新局面。



版权所有Copyright@2021 聊城市中心血站 地址:山东省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山路75号
电话:0635—8516869(工作日) 血站热线:0635—8512907(工作日) 质量投诉热线:0635—8513308(工作日)
鲁ICP备202104342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