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一位准妈妈在医院做产前检查时,医院检测发现她的血型异常,且不能十分确定她的血型。经过精确检测,发现这位准妈妈的ABO基因存在新的突变。通俗意义上说,这位准妈妈的血型是A型,但由于ABO等位基因存在突变,属于A型中的A亚型。这例稀有血型为国际首例,已被国际基因库收录并公布。
血型是指血液成分(包括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)表面的抗原类型。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,后来发现红细胞上具有的同种远较想象的复杂,而且除红细胞外,白细胞、血小板上也都有同种抗原,这就使血型的概念有所扩大。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,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。
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与抗原B而将血液分成4种血型。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,只有抗原B为B型,若同时存在A和B抗原则为AB型,这两种抗原俱无的为O型。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,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。如:在A型血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。我国各族人民中A型、B型及O型血各占约30%,AB型仅占10%左右。
Rh血型系统
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称为Rh阳性血型,不含有此种抗原则称为Rh阴性血型。在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人民中,Rh阳性血型约占99%,Rh阴性的人仅占1%左右。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种,已发现40余种Rh抗原,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强,因此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称为Rh阳性,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,即我们常听到的熊猫血
孟买血型
该血型于1952年在印度孟买被发现,故亦称孟买血型。孟买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H抗原而对血液分型的人类血型系统。 拥有该血型的人体内没有H抗原,无论其是否拥有A、B血型的等位基因,A抗原或B抗原都无法合成。
他们不能接受任何ABO血型的血液,因为这些血液中至少含有A、B、H抗原中的一种,对他们来说均为外源抗原,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。因此,他们只能接受同为孟买血型的个体的输血。这种血型的人在全国所占的比率仅为十几万分之一,国内仅有约30例报道。
MNSs血型
MNSs血型系统,1927年发现MN抗原。1949年在这一系统中发现S抗原,更晚些又发现US抗原,这一系统因之名为MNSs血型系统。通常M及N的频率经常是相等的,很少有较大的差别。在英国为0.53和0.47,在日本为0.56和0.44。但在美洲印第安人中N常极小或0。太平洋区的巴布亚、斐济、夏威夷等血型N都超过M。
Duffy血型
Duffy血型系统是与ABO、MNSS和Rh血型系统无关的独立血型系统。1950年发现。有Fya、Fyb两种抗原。Duffy 阴性在东亚(日本、朝鲜和中国)占90%~99%,印度90%,美洲印第安人85%~90%,高加索人种65%左右,美洲的尼格罗人种为27%。Duffy 阳性在澳大利亚人中为100%。澳大利亚-太平洋为其起源中心。在非洲人中Fya极低,但Fr基因极普遍(78%)。
Diego血型
Diego血型系统发现于1955年。有Dia和Dib抗原,在南美印第安人中Diego 阳性者最高可占45%左右,北美印第安人最高大约为2%~20%,东南亚蒙古人种约5%~10%。其余人种如高加索、尼格罗、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和爱斯基摩人均极少。
世界血型分布
O型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尤其在中、南美洲印第安人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频率达100%,世界其他各地也达50%左右。
B型在亚洲分布广泛,印度北方最高达40%,美洲印第安及澳大利亚人种中没有B型血,在非洲和欧洲频率较低(15%)。
A1型世界性分布,北美印第安人的某些部族频率极高。
A2型不常见,在拉普人中高达50%,澳大利亚人种、爱斯基摩人种、某些蒙古人种(印度尼西亚)、太平洋人种及北美、加拿大的部分高加索人种中无A2型。
Rh 血型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,1940年发现。Rh抗原不合可引起溶血症。高加索人种中Rh阳性者达85%。其血型基因为C.c,D.d,E.e三对等位基因,其座位在第一号染色体上。新生儿溶血症以双亲Rh不合所引起的较多、较严重。Rh 阴性在高加索人种中为15%左右,其中巴斯克人可达25%~35%,非洲的柏柏尔人及西奈半岛的贝都印人可达18%~30%。蒙古人种Rh阴性者约1%,在中国汉族不足1%,维吾尔、哈萨克、锡伯等族约5%,布依族8%,苗族、塔塔尔族在10%左右。
文章来源:输血与临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