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献血科普 > 正文

热播剧输血片段:以美之名在相,以爱之名在魂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4-09 【字体:

 热播剧《以美之名》是通过一家医美医院聚焦医美行业的故事,在最近几集里,一场大型爆炸事故把一些烧烫伤患者转到了这家医院,

一场有关献血、输血的桥段,直戳痛点,值得思考。

稀有血型

 

患者严重烧烫伤,为了不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,需要马上手术,而手术的关键,就是血。

该患者是RH阴性A型血,血库没有备血,需要适配的献血者献血。

 

 

        在生命的长河中,血液如同奔腾的江河,承载着生命的希望。而在这万千血液之中,稀有血型宛如隐匿于深海的明珠,虽不常见,却在关键时刻绽放出拯救生命的璀璨光芒。

  这种血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比例仅为2‰ - 4‰,因其稀缺,所以当拥有“熊猫血”的患者急需输血时,寻找匹配血源的过程往往充满艰辛。

除了“熊猫血”,还有更为罕见的类孟买血型,其出现频率约为十几万分之一,又被称为“恐龙血” 。H抗原是ABO血型抗原的前体,类孟买血型的人缺乏H抗原,无法形成A抗

原或B抗原,但血清中会产生抗A、B、H的抗体。这使得他们的血型检测过程较为复杂,在常规血型检测时,起初会表现为O型特征,大约三小时左右才会表现为原本血型的

特征。

由于太过稀有,一旦这类血型的患者需要输血,血源的寻找难度极大,常常面临生死考验。   稀有血型的发现,在临床输血中意义重大。输血的首要条件是血型相互配合,

血型不合的输血会发生致命性的输血反应。对于稀有血型患者而言,如果需要稀有血型而一时找不到稀有血型献血员,可能发生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并导致死亡 。 舆论与献

血 血液的及时与否,就是医生与死神博弈的筹码。

剧中的主治医生为了找血发了朋友圈求助,却无人回应,而医生也点出了目前各地血站的痛点:缺血。

通过积极的寻找,终于在上海找到了适配的献血者,对方也愿意献血。

 

 

然而,就在医生们因为血液问题得到解决欢欣鼓舞准备手术时,献血者却临时变卦不愿献血了。

原因是该患者处在舆论漩涡里,献血者怕献了血遭到舆论的谴责。

此时,离患者必须的手术时间不到5小时了。

 

患者已经出现了并发症的迹象,危在旦夕。

主治医生开始寻求业内专家的帮助,对方给出的方案是自体输血,但是,由于患者手术需要大量血液,解决献血问题还是患者能不能转危为安的关键。 最终,还是有

献血者献了血,医生才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拉了回来。 朋友们,如果是你,在一些负面舆论和一个生命面前,你是选择救还是不救? 关于献血 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中,

献血是维系医疗救治生命线的关键环节,然而,负面舆论却如暗流涌动,悄然侵蚀着人们参与献血的热情。

一旦不实谣言、片面报道或个别不良事件引发负面舆论,献血率的下滑便接踵而至,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心理与现实问题。   从社会心理层面

来看,负面舆论利用了大众的从众心理和对未知风险的恐惧。

在信息时代,负面消息传播速度快、范围广,当部分人开始对献血安全性、血液去向等产生怀疑并通过舆论表达时,更多人会因缺乏独立判断和深入了解,盲目跟随这种

负面情绪,放弃献血。 一些关于献血的谣言,尽管毫无科学依据,却在舆论场迅速发酵,使得许多原本有献血意愿的人望而却步。这种恐惧源于对献血知识的匮乏,大

众缺乏获取准确、全面信息的有效渠道,只能依赖舆论环境中的碎片化内容,从而被负面舆论左右。   从社会信任角度分析,负面舆论动摇了公众对献血相关机构和体系

的信任根基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被舆论曝光的问题,都会引发公众对整个献血体系的质疑,这种信任缺失一旦形成,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,直接导致献血人数减少。   负

面舆论引发的不献血现象,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引导、知识科普以及信任建设。

只有构建全面准确的献血知识传播体系,及时、透明地回应公众关切,修复和强化公众对献血事业的信任,才能确保献血这一关乎生命健康的公益行为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

持续发展,保障医疗用血的稳定供应。 剧情和现实 在众多医疗剧中,献血桥段屡见不鲜。

它往往作为剧情的关键转折点,在紧张的救治情节中,以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出现,瞬间抓住观众的心。从戏剧效果上看,献血桥段制造了强烈的悬念与情感冲突。患

者生命垂危,血库告急,此时能否及时找到匹配血型的献血者成为命悬一线的关键。观众被这种紧张氛围紧紧揪住,跟随剧中人物的奔走与焦急,一同期盼转机的出现 ,极

大地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与可看性。  

从人性展现层面而言,献血桥段是人性善良与温暖的放大镜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生死面前,无论是患者的亲友,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,都有可能挺身而出。这种无私奉献

的行为,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,以及在危难时刻互帮互助的本能。比如,在一些剧情里,原本与患者有矛盾的角色,也会放下成见参与献血,展现出人

性的复杂与升华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。   但在现实映照方面,医疗剧的献血桥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。

在真实的医疗体系中,献血与用血有着严格规范的流程和庞大的保障机制,并非如剧中所呈现的那般仓促与偶然。血库储备的管理、血型匹配的精确检测以及献血者身体状

况评估等复杂环节,在剧中常被简化处理。这可能导致观众对真实医疗献血过程产生误解,认为献血与救治的衔接是简单直接的,忽视背后无数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团队的

努力。  

影视剧中的患者最终得到了救治,但在现实中,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因为血液紧张而推迟手术或治疗的情况,我国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,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,个人

层面关于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,是最能够彰显中华民族同胞互助、大爱无疆精神的行为,为什么不献血?为什么要被不实舆论裹挟?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。 以美之名在

相,以爱之名在魂,我们是同胞,我们血脉相连。

撰稿编审:张文娟

 

 


版权所有Copyright@2021 聊城市中心血站 地址:山东省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山路75号
电话:0635—8516869(工作日) 血站热线:0635—8512907(工作日) 质量投诉热线:0635—8513308(工作日)
鲁ICP备2021043425号-1